楚天都市报:根管治疗:打响“牙齿保卫战”

       楚天都市报副刊讯 武汉大学口腔医院 蒋楚剑 孙晓言

       牙齿烂掉,很多人的想法都是:大不了“一拔了之”。然而,在牙体牙髓科,这里的医生所做的就是尽力帮助患者挽留每一颗牙齿。尤其是在根管治疗的帮助下,很多被宣判“死刑”的牙齿也得以保留。

      坏牙不要轻易拔除

       前不久,周小姐突然牙疼得厉害,经检查发现,一颗牙龋坏,烂出了一个大洞,冷热酸甜都受不了。在一次嵌塞了食物后,几天都不敢吃东西。小周到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准备把这颗烂牙“一拔了之”。
       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专委会常务委员、武汉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牙髓一科主任彭彬教授为周小姐做了仔细检查,认为周小姐的这颗坏牙还有保留价值,可以进行根管治疗后再填补牙洞和修复牙冠。彭教授表示,根管治疗是目前在保留患牙的前提下,治疗牙髓炎、根尖周炎的最好方法。
       彭教授告诉小周,表面上看起来坚硬无比的牙齿,实际上是“空心”的。牙齿内部的空心结构叫“根管”。里面装着牙神经和血管,维持着牙齿的营养和感觉功能。蛀牙、牙外伤、隐裂等因素,都容易导致根管内部感染。
       当得知可能一次治疗不完,而且根管治疗费用比普通治疗高时,周小姐有些疑惑:治牙不就是填个洞,有那么麻烦吗?
       彭彬教授解释说,根管治疗是一项很复杂的工程,医生要为患者先清除坏牙内部的坏死组织及细菌,并将根管扩大,进行冲洗、封药,还要用特殊的牙胶将根管紧密填充,这样才能防止牙齿“反复闹情绪”。

       显微根管:拯救判死刑的牙齿

       半年前,22岁的大学生小何因右上牙疼痛到学校附近小诊所就诊。治疗后,一直感觉患牙不适,咬东西的时候经常疼痛,大约3个月前,他发现治疗后的牙齿附近长了一个脓包。在武汉大学口腔医院,专家仔细检查发现,小何磨牙的根管内存在折断残留在内的器械。此种情况在临床上治疗很困难,器械难以取出,而不取出,患牙的疼痛就不能消失。
       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专委会委员、武汉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牙髓二科主任范兵教授指出,在以前,这种牙齿只能拔掉。现在,显微根管治疗术会挽救该类牙齿。通过显微镜根管再治疗,从何同学已经做过根管治疗的牙齿根管内取出一段2毫米长的折断的齿科医疗器械。
       范兵教授说,根管治疗,俗称“杀神经”,是现有治疗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的首选方法。它的成功率大概是50%-90%左右,在没有根管显微镜之前,医生只有凭借经验和感觉进行治疗,尤其是对于根管发育异常、治疗时器械折断、根管壁穿通及根充不全等情况,传统疗法成功率较低。
       显微根管治疗是借助手术显微镜和显微器械进行根管治疗的方法,与传统根管治疗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手术显微镜能提供非常充足的光源进入根管,并可以将根管系统放大,使术者能看清根管内部的结构,确认治疗的部位,直视下进行治疗,防止根管治疗过程中根管壁侧穿孔、根管内断针等意外的发生,并即刻检查治疗质量。对根管壁侧穿孔和断针的病人,可配合超声器械在显微镜下修补穿孔和取出断针。

    【特别提醒】
    做根管治疗有哪些注意事项?

    根管治疗成为在保留患者原装牙齿的条件下,治疗牙髓炎的最好方法。是不是所有的牙痛都要进行根管治疗?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专委会常务委员、武汉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牙髓一科主任彭彬教授指出:
    ●牙神经不能随便杀
    很多患者一牙疼就会想到杀死神经,免除疼痛。但事实上,牙神经不能随便杀,要根据牙齿疾病状况来决定。当出现牙髓炎症、牙根尖炎以及牙齿碰断神经外露时,患者如果牙疼严重,但牙齿又有保留的必要,此时可以进行根管治疗,杀死牙神经。如果仅仅出现龋洞,但牙髓未受到感染,则不需要杀神经。
    在治疗上,医生一般都会尽量帮患者保留牙神经。因为失去牙神经的牙齿,会成为死髓牙,由于失去营养供给,脱水后牙齿会韧性变差,强度降低,变得松脆。因此,不要出现牙疼就着急杀神经,而要咨询口腔科医生,尽量保留牙齿神经。
    ●“抽牙髓”后做个牙套
    做完根管治疗后的牙齿,彭彬教授建议做牙套保护(冠修复)。因为接受过根管治疗的牙齿,没有牙髓提供营养,牙齿会慢慢变脆。加之经过治疗后的牙齿,所剩的牙齿硬组织结构已不太多,牙齿比较容易被咬裂,枉费先前辛苦治疗。
    ●别忘拍三张牙片
    在进行根管治疗时,拍牙片是很有必要的,至少要保证3张牙片。
    第一张牙片是在治疗前,它能够帮助医生了解牙根的基本情况,制定治疗计划;第二张牙片是在治疗中,能够帮助医生了解治疗情况,如根管预备是否到位等,并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第三张牙片就是在治疗结束后它能帮助判定根管充填质量,发现问题及时补救。如不及时发现,等做了贵重的牙套、牙桥后才发现问题,那付出的代价就惨痛了。

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dsbfk/20121030/ctdsbfk1888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