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口腔医学院选拔赛的通知
各同学: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的重要回信、给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的重要回信和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师生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以及学校第十次党员代表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工作部署,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实践平台,推动创新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为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学院决定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口腔医学院选拔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赛要求
(一)参赛项目能够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各领域现实需求,充分体现高校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制造业、农业、卫生、能源、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文化传播等深度融合。
(二)参赛项目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健康、合法。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参赛项目如有涉密内容,参赛前须进行脱敏处理。如有抄袭盗用他人成果、提供虚假材料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违背大赛精神的行为,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资格、所获奖项等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三)参赛项目只能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赛道报名参赛,根据参赛团队负责人的学籍或学历确定参赛团队所代表的参赛学校,且代表的参赛学校具有唯一性,在校生以在读学籍报名(以通知下发之日为准),毕业生以最高学历报名。参赛团队须在报名系统中将项目所涉及的材料按时如实填写提交。已获本大赛往年全国总决赛各赛道金奖和银奖的项目,不可报名参加今年大赛。
(四)参赛人员(不含产业赛道参赛项目成员中的教师)年龄不超过35岁(1990年3月1日及以后出生)。
(五)大赛面向我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或毕业5年内的全日制学生(即2020年之后的毕业生)。大赛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每个团队的成员不少于3人,不多于15人(含团队负责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团队须确定1名项目负责人报名参赛。每名同学最多只能担任1个项目负责人,但可以作为项目成员参加其他项目。跨校组队参赛的,项目负责人须由我校学生或毕业生担任,项目报送单位须为武汉大学。参赛团队所报参赛项目,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得借用他人项目参赛。
二、赛道设置
(一)高教主赛道
1.参赛项目类别及类型
(1)新工科类项目: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制造、网络空间安全、机器人工程、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符合新工科建设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2)新医科类项目:现代医疗技术、智能医疗设备、新药研发、健康康养、食药保健、智能医学、生物材料等领域,符合新医科建设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3)新农科类项目:现代种业、智慧农业、智能农机装备、农业大数据、食品营养、休闲农业、森林康养、生态修复、农业碳汇等领域,符合新农科建设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4)新文科类项目:文化教育、数字经济、金融科技、财经、法务、融媒体、翻译、旅游休闲、动漫、文创设计与开发、电子商务、物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工作、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等领域,符合新文科建设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5)“人工智能+”项目:聚焦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赋能千行百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符合“人工智能+”发展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6)“低空经济”项目:聚焦无人机物流、低空交通服务、应急救援、智慧城市空中应用等场景,结合飞行器研发、空域管理技术或服务模式创新,推动低空资源高效开发与产业生态构建,符合国家低空经济发展战略导向的项目;
(7)“生物技术”项目:聚焦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细胞治疗等前沿领域,推动生物技术在医疗健康、农业育种、生态环保等场景的创新应用,符合国家生物经济战略及生命科学产业化发展要求的项目;
(8)“量子科技”项目:聚焦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测量等方向,推动量子技术与信息安全、材料科学等领域的深度协同,符合“量子科技”发展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9)“新能源”项目:聚焦可再生能源开发、储能技术优化及能源互联网建设,支持高效清洁能源转化、智能电网升级与低碳能源系统研发,符合“双碳”目标及能源革命战略方向的项目;
(10)“新材料”项目:聚焦新型结构材料、功能材料及复合材料研发,推动绿色制备工艺、材料基因工程与高端装备应用,符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具备技术突破性或产业化潜力的创新项目。
参赛项目团队应认真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要求,结合以上分类及项目实际,合理选择参赛项目类别,根据各参赛项目建设内涵和产业发展方向选择相应类型。
2.参赛组别和对象
根据参赛申报人所处学习阶段,项目分为本科生组、研究生组。根据项目发展阶段,本科生组和研究生组均内设创意组、创业组,并按照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技术、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设置参赛项目类型。
具体参赛条件如下:
(1)本科生创意组
①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②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及成员均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不含在职教育)。
③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能参加本组比赛(科技成果的完成人、所有人中参赛申报人排名第一的除外)。
(2)本科生创业组
①参赛项目须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注册)。
②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且为参赛企业法定代表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不含在职教育),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即2020年之后的毕业生,不含在职教育)。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③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团队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3)研究生创意组
①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②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研究生。项目成员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或本专科生(不含在职教育)。
③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能参加本组比赛(科技成果的完成人、所有人中参赛申报人排名第一的除外)。
(4)研究生创业组
①参赛项目须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注册)。
②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且为参赛企业法定代表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学生(即2020年之后的研究生学历毕业生)。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③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团队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
1.参赛项目要求
(1)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项目应符合大赛参赛项目要求,同时在推进农业农村、城乡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创新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2)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包括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学生(即2020年之后的毕业生,不含在职教育)。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2.参赛组别和对象
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项目,须为参加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项目。否则一经发现,取消参赛资格。根据项目性质和特点,分为公益组、创意组、创业组。
(1)公益组
①参赛项目不以营利为目标,积极弘扬公益精神,在公益服务领域具有较好的创意、产品或服务模式的创新实践。
②参赛申报主体为独立的公益项目或社会组织,注册或未注册成立公益机构(或社会组织)的项目均可参赛。
(2)创意组
①参赛项目基于专业和学科背景或相关资源,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推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
②参赛项目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3)创业组
①参赛项目以商业手段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推动共同富裕。
②参赛项目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项目负责人须为法定代表人。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三、赛程安排
(一)团队参赛报名(2025年5月上旬)
参赛团队需先通过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以下简称“大创网”,网址:https://cy.ncss.cn,报名系统开放时间为2025年5月9日)进行报名,再填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武汉大学选拔赛参赛项目成果清单》(见附件1),然后将电子版Word文件和盖章后扫描版PDF文件与项目PPT、商业计划书、“大创网”报名截图等材料,于2025年5月16日12点前一并上传至武汉大学第二课堂综合服务平台进行报名(以下简称“二课平台”,网址:https://ek.whu.edu.cn/,报名系统开放时间为2025年5月9日)。若未上传参赛项目成果清单将视为无成果。两个平台均完成材料提交且报名信息一致视为报名成功。
(二)院级审查推荐(2025年5月中旬)
在校学生从学校提供的选题中选择参赛主题,并组成参赛团队,撰写申报材料,进行项目申报。各团队于5月13日前将推荐队伍的申报材料打包发送至邮箱:wdkqtw@163.com,命名方式:“‘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选拔赛申报--申报人,纸质版材料交至信息学部口腔医学院楼602。
(三)校级评审比赛(2025年5月下旬-6月下旬)
学校将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对项目进行网评,根据评审结果确定下一轮比赛入围名单,后续通过举办多轮现场赛,评选出校级金、银、铜奖,择优推荐优秀项目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湖北省复赛。
(大赛评审规则将于近期公布,可登录“大创网”查看具体内容)
四、咨询与联系方式
联系人:胡老师
联系电话: 13971042124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武汉大学选拔赛交流QQ群:906830352
附件1: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武汉大学选拔赛参赛项目成果清单.docx
附件2: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武汉大学选拔赛项目成果审核表.docx
附件3: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武汉大学选拔赛参赛项目汇总表.docx
共青团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委员会
2025年5月7日